聯系我們
(+80)13544149390
絨布出產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一般采用平紋、斜紋、嗶吱等坯布,在起絨機上與起毛鋼絲輥作相對運動,使織物表面產生蓬松的絨毛,從而使織物保暖性增強,手感柔軟厚實。絨布印染布經漂、染、印、整工藝處理,使絨布產生更具有柔美的外觀,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絨布常用作冬季褻服服裝,經印花處理后,在春、秋兩季亦可用作婦女、兒童外衣。
絨布織物的組織規格常見的有:
welcome
21×14 64×72、32×14 74×58、24×15 67×70、24×18 72×64嗶吱絨;
20×10 40×42、24×13 42×41、21×12 44×44、20×1050×46、20×16/2 46×46雙面絨;
21×6 44×42、21×440×40、20×6 40×34蓓蓓絨;
21×14 64×72、21×14 74×68提花絨。
目前上市的絨布品種有雙面絨、單面絨,印花絨布分單面印花絨、雙面印花絨。絨布印花工藝固然有涂料直接印花、防印工藝以及拔染印花工藝等,但大部門的印花仍以活性染料直接印花工藝為主。進步印花絨布質量就要結合“絨布”特點,采取措施和對策,克服在出產過程中常常泛起的質量題目和難點,使印花絨布成品的什物質量水平不斷進步,以知足客戶和消費者的需要。
絨布印花輕易泛起的題目
要保證和進步印花絨布的質量,必需要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1)要確保印花絨布絨毛起絨效果;
(2)易產生白芯、露底、光彩不飽滿、得色不勻等印花疵病;
(3)留意進步濕摩擦牢度。part2絨毛起絨效果的保證
絨毛起絨效果對于絨布成品來說是樞紐的外觀質量指標之一,同時也是產品內在質量指標之一,良好的絨毛起絨效果與良好的印制效果有著緊密親密的關系,因此良好的絨毛起絨效果一直是絨布印花布追求的目標之一。印花絨布要獲得良好的絨毛起絨效果,必需正視從原坯原紗、漂練前處理、起絨前的輔助收拾整頓、起絨機起絨以及印花出產過程中的操縱等多個方面。
對原坯及緯紗的要求
絨毛起絨效果的優劣從原坯及緯紗來看,除決定于織物組織設計外,更取決于原紗的品質。因絨布織物的起絨主要作用于緯紗,為便于起絨與增加絨布厚度,一般雙面平紋絨布經緯紗號比例約在1:2 左右,單面嘩吱絨約在1:1.5-2之間。絨布織物經拉絨后,其強力損耗較大,緯向強力一般要損失50%左右。為保持絨布的成品強力,必需相應進步紗線強力。絨坯紗線應具有較平均的紗線條干。
實踐證實:絨布用紗的混棉中,一般摻用5-10%精梳落棉對起絨影響不大,假如過多地摻入精梳落棉或下腳棉,則將影響紗線條干,使絨面棉粒過多,絨毛不夠平均。因落棉的短纖維和棉結過多,纖維強力亦較差,纖維在起絨過程中易被拉斷。緯紗捻度系數,在統一原棉前提下,捻度越小起絨效果愈好,但紗線強力較低。為兼顧織物彈力,一般緯紗捻度系數在266-285的范圍以內,實踐證實這既有利于起絨效果,又對織物強力影響不大。
漂練前處理的控制和把握
(1)絨坯半制品布面毛效的把握
絨坯半制品布面毛效的高低,可直接反映絨坯半制品布面上脂蠟含量的高低,其與絨坯起毛起絨的效果有緊密親密的關系。布面毛效低,則布面上所含脂蠟較高,有利于織物起絨,但織物白度較差,有的甚至有籽殼存在,影響什物外觀質量;反之,毛效高則布面上所含脂蠟較少,不利于織物的起絨,因此要確保絨坯半制品絨毛起絨效果,作為起絨前的半制品,既要去除漿料、棉籽殼,具有良好的白度,同時又要保持適當的含蠟量。
為達到上述目的和要求,目前漂練前處理一般釆用下列方法:
1
一是釆用“重退漿,輕煮練,適當漂白”的前處理工藝。當真控制和把握工藝流程、工藝前提及工藝操縱等,使處理好的半制品上留有酌量的脂蠟量。這種方法是傳統的絨布漂練前處理工藝,這種方法對工藝前提及工藝操縱要求較高,工藝前提的波動、操縱的變化等均會影響織物去雜,織物脂蠟量存留的多少,以致影響絨布起絨效果。
2
二是釆用棉織物常規漂練處理工藝進行出產,不考慮織物脂蠟的保留,只求織物纖維共生物的去除??椢锲鸾q前,為保證織物的起絨效果而釆用上蠟工藝,使絨布半制品獲得必要的脂蠟量。前一種漂練前處理工藝的絨坯毛效相對較低,而第二種漂練前處理工藝處理的絨坯相對毛效較高,操縱相對較為輕易把握。
(2)繩狀漂練與平幅漂練的比較
絨布前處理不過乎繩狀漂練和平幅漂練兩種,在工藝選用時應根據企業設備前提、織物特點和加工要求來確定。繩狀漂練在去漿效果、滲透滲出效果以及手感等方面,均較平幅漂練要來的優勝,但繩狀加工工藝較為繁復,并易造成緯斜疵布。對于較緊密厚實的絨布,探用該工藝烘干后易產生不規則的經向皺條,即使起絨后仍存有皺條疵病。為此,在企業設備前提許可的情況下,對織物組織較松的絨類織物,如20×10 40×42雙面絨布釆用繩狀漂練較為公道,對于那些織物組織較緊密厚實的.如21×14 74×68絨布織物,則宜釆用平幅處理為好。
絨毛起絨前的輔助工
(1)留意和正視含脂蠟助劑對輔助起絨的作用對于那些煮練重、毛效較高的待起絨半制品,以及絨坯較薄在起絨過程中輕易產生稀密不勻疵病的待起絨半制品,均應浸軋含脂蠟助劑,以避免絨毛起絨效果達不到滿足要求的情況產生,該工序我們稱之為“上蠟工藝”。
常用的含脂蠟助劑有石蠟、硬脂酸、柔軟劑101 等,其中柔軟劑101效果較為理想,在絨毛起絨過程中能達到短、密、勻的要求。柔軟劑101用量為10-20克/升,溫度60-65 ℃,溫度不能長時間超過80℃,以免蠟質析出。調制成的浸軋液,液面應呈白色皂泡狀,若呈姜黃色粘稠狀物則說明乳化不完全,織物浸軋時易產生斑漬。
(2)織物起絨前拉幅有利于絨面的平均性
經漂練前處理后待起絨半制品布幅收縮,經緯紗之間排列緊密,通過軋烘后,紗線呈扁平狀。該織物經拉幅后布幅增加,使之與起絨機鋼絲輥接觸面增加,同時紗線稍恢復圓松有利于起絨。另外,織物經拉幅后門幅與絨布成品門幅較為接近,新幅后的絨布平均性較好,不至于產生起絨時門幅較窄,在成品時拉寬而造成織物絨面稀密不勻的疵病。
(3)要留意起絨前織物的干濕度和織物的冷熱起絨前的織物要有一定的含潮率,大約在5-6%為妥,織物過干不易起絨,含潮率的把握以織物經由烘燥機最后一只烘筒時看不到蒸汽蒸發為好。另外,起絨時織物烘熱,能使織物的紗支松脹,有利于針尖插入,對起絨有一定好處。在冬季,起絨機出布處用少量蒸汽噴射布面上,既達到織物給濕又能消除布面上的靜電是行之有效的辦法。